《三国》观后感
经过徐州的几次三番,我以为刘备是个不争之人,偏老实本分一点。现在他不仅征战了袁术,还重新占领了徐州,还设计夺了曹操五万兵马——曹操先是惊异,再是自我安慰,终于还是气倒了,病了好多天。
原来,刘备不是不争,只是在看“时候”,虽说这次多少有些出其不意,毕竟连曹操都没有想到,但是刘备现在是刘皇叔,肩上担着责任和使命,占领徐州必要且重要。
能让敌人佩服和感念是一件很难能可贵的事,因为此时,敌人不仅在心态上对你敬畏,甚至还有愧,比直接打击他有用。
刘备就是这么一个人,袁术已经没有活路,张飞建议刘备直接给他来痛快的作以报复,但刘备没有采纳,还写了道书,大意是为袁术着想,表示对他尊重,希望他自裁。袁术看完十分感动,感叹“刘备是个忠厚人”,然后自杀。
所以,除了为国建功,刘备也报了仇,还能让敌人感念,也符合刘备信仰“仁义”,这个处理方式我觉得佳。
互诉衷肠要注意场合,你没有在意的往往会让你“死”得莫名其妙。董承跟太医吉平商讨如何除掉曹操,吉平想在曹操的药中下毒,没想到这事被仆人庆童偷听,结果人家告诉了曹操,吉平最后当然没什么好果子,估计也不知道计谋如何败露。
那么,庆童为何要背叛自家主子?他跟董承小妾干伤风败俗的事被董承知道后,宣布天亮赐死。他晚上利用黑屋里的火星将捆绑的绳子烧断,出逃向曹操告了密。永远猜不到小人会做什么......
然而,卖主求荣是没有好果子的,相当于主动被利用还主动送死。曹操虽狠但正邪还是分得清,当众直接赐死庆童,还侧面告诉所有人:你们可要注意,不要对我做不恭不敬之事。
曹刘争战前期,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军师助他,不像曹操有荀彧、郭嘉、程昱等,袁绍还有许攸、田丰等,再加上曹刘相比,曹的思维不拘常规,所以前期如果没有他方(比如袁绍)外援,刘备惨败是无疑的。
曹操常说“兵法教出的都是呆子”,他对曹丕教导说:兵法要学好,但不要拘泥于它。想想其实很有道理,我们都学一样的谋略,运用一样的规律,那么在征战或者普通的比赛中,能赢其实是靠运气。学习了。
袁绍因为小儿生病而无心征战,贻误良好战机,实属太可惜。如果换做曹操,一定不会这么做,想不到两全之策,就直接出兵了。作为统帅,袁绍太情绪化,又一次展现了平庸。
那个年代曹操看透了很多事情,曹操不狠,也成就不了他。
曹操对关羽是真爱,不仅说出“关羽一人抵得上十万雄兵”,还关注到关羽鞋带开了,还亲自蹲下给他系鞋带,就算是为了笼络他,能做到如此也很可贵,对战败暂降的关羽来说,肯定会心动一点。
目前,我对曹操是又爱又恨。
以前对于理论知识还是太概念化,比如优缺点可以互相转化(矛盾的对立统一),这次看到义薄云天的关羽被曹操设计归降,被曹操“吃”得死死的,深有感触。要了解自己,扬长避短,如若实在免不了遇难,也不必过于自责,可以学习关羽来个“约定三章”之类,以后改正便是。